2011-12-02 15:07:03
正常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内,假如这种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盆腔的其他部位,就形成。的发病机制,解释很多,其中以经血倒流,内膜种植的学说最具说服力,根据这一理论,在某些妇女中,行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逆流到输卵管,经过伞端,逸进盆腔,就地种植,继续生长,就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病灶。这种异位内膜病灶在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刺激下,同样可以发生增殖,分泌以及行经第一系列变化,而所产生的经血却没有一个排泄的出路,聚集起来成为大小不同的结节。这类结节的好发部位为卵巢,其次是子宫直肠窝以及盆腔的浆膜面。其中,发生在卵巢的,可以生长到较大的体积,直径自数厘米以至10余厘米不等,通常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,可以生长到较大的体积,直径自数厘米以至10余厘米不等,通常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。由于囊肿内含陈旧性的深褐色的粘稠性经血,看起来很像巧克力酱,故又叫做巧克力囊肿。这种巧克力囊肿的壁,质地松脆,在月经周期后半和行经期,由于局部充血和出血,囊内压力升高,可以造成囊壁破裂囊肿内所含之陈旧经血,通过破口,流进腹腔,刺激腹膜,引起急性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在50年代,还是一种不为国内临床工所知的疾病。近20余年来,发病率明显上升,据统计,大约每3例原因不明的不孕女性,就有一例系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,每10例因盆腔肿物行剖腹手术者,就可以出现一例内膜异位症,因此已成为当前的一种多见病。患者多为生养年龄妇女,既往常有不育或生养功能减低的历史,约半数以上病例伴有严重,1/4病例伴有轻度。
协和医院1964~1986年资料统计共收治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21例,占同期经剖腹证实的50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4.2%。协和医院所分析的21例跨越22年,在1980年以前的16年中,仅有6例,而在以后的6年中,却收治16例之多。说明伴随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上升,巧克力囊肿破裂也日益多见,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新型妇科急腹症。
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多数发病于黄体期或行经期,主要表现为忽然发作之持续性下腹剧痛,但没有异常阴道出血。疼痛常从一侧开始,以后扩散至全下腹,其剧裂程度经常超过其他原因引起之妇科急腹症,并往往伴有肌紧张、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,但出现极罕见。部分病例可有轻度的体温顺白细胞计数升高。盆腔检查大约2/3病例可以触到压痛的宫旁肿块,余者由于腹肌抵抗,患者难于合作,而查不到明显的肿物。部分病例可触到子宫直肠窝或骶韧带上的压痛结节。
本病多见于20-45岁以下,初起为单侧囊肿,延久可见双侧囊肿。一般要先行妇科检查,以手探查,或双合诊等诊断方法,在附件部分可摸到囊性肿块,而凭指端感觉提示大小,表面光滑而活动者为良性囊肿。从临床所见,未婚少女,症见月经失调,经行量少,经行,或绞痛,或小腹吊痛,最重者则见腹部剧烈疼痛,甚至,已婚妇女,症见经量过多,或淋漓不净,交替出现,头晕脑胀,乳房胀痛,腰部痛,伴有带下色黄,有腥气,或带下粘稠色白,或赤白带下等。
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对这类新型急腹症的熟悉。如患者有痛经或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历史,则更应严重考虑本病的诊断。盆检不满足时,通过B超声检查可对探出宫旁肿块。阴道后穹窿或腹腔穿刺对诊断帮助很大。从巧克力囊肿的破口中流出的陈旧性经血,经腹腔液稀释,成为一种淡薄褐色的液体。如穿刺时获得这种液体,则诊断即可明确了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往往伴有不育,如巧克力囊肿一旦破裂,囊内所含之陈旧性经血向腹腔扩散,则往往由于继发性粘连和内膜的种植而使生养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。因此,正确的处理在于及时的手术治疗。术中应将流进盆腹腔的巧克力液彻底冲洗干净。手术方式需视患者对生养的要求而定,如患者年轻并渴看生养,应尽量切除病灶,松解粘连,保存子宫及正常卵巢组织,为日后生养创造条件。但由于巧克力囊肿破裂行手术者,其复发率远比较未破裂者为高,因此对于年龄较大已有子女的患者,为了避免复发,仍以切除子宫为宜。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
查看更多: 卵巢巧克力囊肿应该怎么治?